每每听到三峡文物搬迁保护的消息,总让人对文物工作者的妙想钦佩不已。
可一到山西永乐宫采访,才晓得原来这座元代木结构建筑早在40年前就进行了一次大搬迁:从原来的永济县永乐镇迁到芮城县北郊。新宫花木复苏、绿瓦红墙,一派古色古香的景象。
在永乐宫整体搬迁展览室,我们了解到了当年搬迁的情况:
1959年三门峡水库开始修建后,永东宫原址处于库区内,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,国务院决定迁移另地,周总理指示要不惜代价把它保存好。
展览室中的黑白照片叙述着当年揭取壁画工程的艰辛:
跨越700多个岁月的永乐宫壁画,几经地震和风吹雨淋,木柱腐朽,殿基下沉,壁画也随之凸凹不平。又由于砌墙时墙身有“收分”,壁画面积形成上宽下窄,左右高度也不尽相同,遂更增加了工程的难度。工程技术人员先采用画面封护法,遍刷2∶3∶100的胶矾水,避免画面颜色在揭取和加固过程中脱落。同时,将残洞或有裂缝部分用团粉浆糊过滤,粘贴靠背纸和硫软棉布各一层,防止揭取和搬运时有所震动而损伤,然后用白色粉线弹在画面上,把壁画分成块,使之固定。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偏心轮机锯截取、拆墙剔取、双人拉大锯剔取、铁铲撬取这四种方法破天荒地完成了壁画的揭取任务。摘取下来的壁画,按照画块大小的规格,用板夹来固定,再用棉花或木末纸包填满空隙。迁运时,在专门修筑的道路上反复作震动试验。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,把捆紧的画框置于汽车上,塞牢空隙,并在画块下面垫上五个或六个弹簧卡以减轻震动。行驶时,减低轮胎气压,缓慢前行。装卸车时,专门在地上挖坑,与汽车马槽齐平,车辆先驶进坑内,然后将壁画平行装卸。从1962年开始,着手壁画加固和复原工作。由于画块不易和土泥墙粘接,专家们将原来的土坯墙改为空心墙,作为安装壁画的骨架,画块背面粘连方格式木框,将画块与骨架联结起来,再由美术师将画缝补色修复。
如此,1000平方米精美的壁画从原来墙壁上完整无损地揭取下来,然后天衣无缝地安装到新宫的墙壁上。工程从1959年开始到1964年结束,总共投资220万元。在这次搬迁过程中,中国专家自己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壁画移修方案,给我们的文物搬迁提供了一个范例。